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 法院新闻

法护夕阳 | 一封家书背后的温暖

发布时间:2025-10-13 11:04:04





    今年10月是第16个全国“敬老月”哈尔滨法院聚焦审判工作主业开展系列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旧衣与剩菜:两代人的观念之争
    “一碟剩菜、几件旧衣,怎么会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法庭外,张大爷(化名)一声长叹,道不尽心中的委屈。2024年11月,年迈的张大爷颤巍巍地走进法院,情绪激动地对法官说:“法官,我要告我儿子!”原来,儿子张全(化名)打算扔掉家中的旧衣服,认为这些衣物占空间、不卫生。张大爷却勤俭一生,见不得浪费,总觉得“旧衣补补还能穿”。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碰撞在一起,让原本只是讨论旧衣处理的对话,瞬间就剑拔弩张,谁也不肯让步。立案庭的綦法官将张大爷请进调解室,递上一杯热茶,轻声安抚,“大爷,您别急,咱们慢慢说。”张大爷攥着衣角,道出对儿子的不满和心底的委屈。綦法官的一句句“我懂您”逐渐平复了老人的情绪。最后,在法官的温言劝慰下,这一次案件以撤诉告终。
    然而生活的磕绊并未轻易消散。2025年8月,张大爷再次来到法院。“这次是因为剩菜……”他声音哽咽地说道。儿子反对他把剩菜混入新饭,两人再度发生争执。心灰意冷的张大爷态度坚决,“我去养老院!让他每月付1000元赡养费。”决绝的话语难掩深深的失落。面对再度对簿公堂的父子,綦法官深知,一纸判决难以化解心结,她将两人请到一起。张全无奈解释,“爸,吃剩菜不健康,我是为您好。”张大爷却反驳道,“你懂什么!我节省了一辈子,你说扔就扔!”气氛再度紧张。綦法官对张全说,“你关心父亲健康,这份心意非常可贵。但老人经历过艰苦岁月,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要多些耐心,好好跟他解释吃剩菜的危害,他慢慢会理解的。”她又转向张大爷,“儿子不让您吃剩菜,是怕您生病。他心疼您的身体,您要是气坏了,他得多难受。”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虽然让父子俩情绪有所缓和,但张大爷仍坚持入住养老院。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自2025年9月起,张全每月支付800元赡养费。綦法官觉得,物质保障之外,亲情更需要用心弥补。
    纸短情长:一封家书唤醒亲情
    案件虽结,綦法官却始终惦记着这对父子。她提笔写下一封充满温情的家书。“张大爷,您历经岁月艰辛,懂得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这份勤俭是传统美德,值得年轻人学习。”“张大哥,您希望父亲生活健康舒适,这份孝心令人感动。”“金钱是物质的支持,但父亲更需要精神的陪伴。即使去了养老院,也希望张大哥常去看望、陪父亲说说话。”“张大爷也放宽心,安享晚年。父子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只有说不尽的爱。”字句之间,是法官真诚的劝解。这封家书送至父子手中,张全读后眼眶发红,张大爷也默默拭泪。当天,张全便赶往养老院,“爸,我错了,以后我会多陪您。剩菜的事,咱们好好商量……”张大爷紧握儿子的手,声音哽咽,“是爸不懂你的心,以后都听你的,好好过日子。”这起案件让我们看到了家事审判中的司法温度。法律不只是冷硬的条文,更是温情的守护。綦法官没有停留于纠纷表面,而是深入情感背后,以一纸家书重新连起了父子的心。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代际差异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促进不同世代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这封家书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答案——家,不是争论对错的地方,而是诉说爱与理解的港湾。

关闭窗口